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马莉 | 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与传承实践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6-29



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与传承实践

 

马莉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宋代姜夔书论的理论内核,揭示其对当代书法在技法规范、审美构建与文化传承层面的重要价值。通过梳理其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与个人经历,阐述与王岳川老师"文化书法"理念的内在关联,并结合解构过度、形式至上等创作乱象,为书法教育与创作提供实践路径,推动书法艺术在传承创新中发展。

关键词文化书法;辩证创新;书法教育

 

一、探寻姜夔书论的历史文化密码与个人成因

(一)历史语境中的理论生成探究

1."尚意"书风浪潮下的理论填补。宋代"尚意"书风兴起,姜夔在《续书谱》中批判唐楷程式化倾向,推崇魏晋自然之美。他以专题形式构建理论体系,弥补了宋代书法理论的系统性空白,成为连接"尚意"实践与理论的关键。

2.金石学影响下的复古思潮洞察。宋代金石学繁荣促使书法复古。姜夔主张"真书以魏晋为则",运用金石考据追溯笔法本源,虽以帖学为主,却为后世碑帖融合理论奠定基础。

3.文人文化交融下的艺术互通感悟。兼具诗词、音乐素养的姜夔,以"风神洒落"等标准深化"以文入书"理念。他通过"草书如人变态"等比喻,构建起书法与多艺术门类的通感审美体系。

4.南宋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映射体会。南宋"雅致"审美催生姜夔"不欲多露锋芒"的用笔主张。针对印刷术普及后的临摹问题,他提出"临书易失位置,摹书易失笔意"等实用理论。

(二)个人经历对书论形成的深刻影响

姜夔布衣身份使其保持独立批判精神,敢于质疑"真书以平正为善"的观念。参与《宣和书谱》修订的经历,赋予其金石考据的理论深度;艺术跨界实践则实现了书法与诗词、音乐的通感创新。漂泊人生使其在书论中推崇"温润""清雅"风格,坚守"魏晋古法"。

二、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多维启示

(一)技法层面:回归传统根基

姜夔主张笔法回归"圆劲古澹"的虫篆本源,反对程式化结构。当代书法中拆解汉字结构、机械临摹等现象,背离了这一原则。书家应在遵循法度的同时,注重笔势自然生发。

(二)审美层面:追求意境神韵

姜夔推崇"韵外之致",强调书法内在韵律。当下书法创作或流于平淡,或陷入形式狂欢。创作者需提升文化素养,以笔墨传递精神内涵。

(三)发展层面:辩证传承创新

"方圆相参"的观点揭示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当代书法创新常陷入割裂传统或盲目复古的误区,应以古法为基,融合现代审美。

(四)态度层面:秉持严谨精神

姜夔"作草如真"的主张,与当代"炫技式"创作的浮躁形成鲜明对比。书家需摒弃急功近利心态,坚守书法艺术本质。

三、姜夔书论与当代书法理念的共鸣与实践

(一)与王岳川老师“文化书法”理念的契合

姜夔书论所蕴含的深邃思想,与王岳川老师倡导的"文化书法"理念在多个维度形成深刻共鸣,二者跨越时空的对话,彰显出传统书法理论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与实践价值。

1.回归经典:崇古溯源的一致性。姜夔毕生推崇"钟、王为法",强调从王羲之、钟繇等经典法帖中汲取书法艺术的精髓,主张书法学习应扎根传统,追溯本源。王岳川老师提出的"回归经典"理念,同样将传统经典视为书法发展的根基,倡导书法家深入研习古代经典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核。二者都坚决反对脱离传统本源的盲目创新,共同守护着书法艺术的文化根脉。

2.走进魏晋:审美精神的共通性。姜夔对魏晋时期"尚韵"精神情有独钟,在其书论中反复强调魏晋书法所具有的潇洒飘逸、自然质朴的审美特质。王岳川老师倡导的"走进魏晋",旨在带领当代书家追溯书法的精神源头,重拾魏晋时期那种追求神韵、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二者都敏锐地意识到,坚守传统审美本质,是抵御当代书法创作偏离正道的重要保障。

3.守正创新:发展路径的辩证统一。姜夔提出的"方圆相参"辩证思维,深刻揭示了书法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关系,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王岳川老师的"守正创新"理念,以"正"为根基,以"新"为发展方向,同样强调在坚守传统书法正道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二者在书法发展路径的思考上高度一致,为当代书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发展指明了方向。

4.正大气象:审美标准的共识性。姜夔在书论中明确反对"狂怪怒张"的书风,大力倡导"平和简静"的中和之美,这种审美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的哲学思想。王岳川老师所倡导的"正大气象",强调书法作品应具备"雄浑正大、文质彬彬"的审美特质,彰显书法艺术的文化精神内涵。二者在审美标准上的共识,对于提升当代书法作品的格调与境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当代书法不良现象的反思与纠偏

1.解构过度:部分"现代书法"将英文元素强行融入汉字,如用字母替代笔画,背离汉字造字规律与结字原则。

2.形式至上:某高校"行为书法"表演以拖把泼墨,徒具视觉冲击而无笔墨韵味,背离"风神洒落"的审美标准。

3.心态浮躁:书法速成班泛滥,省级大赛中大量作品模仿雷同,忽视书法的文化内涵。

(三)实践路径:汲取姜夔智慧的当代行动方向

基于上述共鸣与反思,我们应如何将姜夔书论的智慧切实融入当代书法实践?关键在于立足传统根基,激活当代创造,坚守文化品格:

1.回归本源,深化传统研习:深刻领会姜夔“圆劲古澹”“真书以魏晋为则”的精髓。在技法训练中,摒弃浮光掠影的模仿,沉潜于经典碑帖(尤其是魏晋法帖)的笔法、结构与气韵,追求对传统法度的精准理解和内在精神的把握,夯实“技进乎道”的根基。

2.涵养文心,提升审美境界:积极响应姜夔“韵外之致”“风神洒落”的审美追求。创作者需自觉加强文化修养,从诗词、音乐、绘画等姊妹艺术乃至哲学思想中汲取养分,将个人情志、时代精神与对古典意蕴的感悟融于笔端,使笔墨超越单纯的视觉形式,承载深邃的文化意蕴和生命体验。

3.辩证创新,融合时代精神: 实践姜夔“方圆相参”的辩证思维。创新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深刻理解传统法度是其源头活水。在此坚实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材料探索和表达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书法艺术既葆有古典神韵,又能焕发时代生机。警惕割裂传统或盲目复古的极端。

4.严谨自律,重塑书者风骨:秉承姜夔“作草如真”的严谨态度。书者须力戒浮躁功利,将书法视为修身养性、表达心性的严肃艺术活动,而非炫技表演或市场炒作的工具。在创作中保持敬畏之心,以沉静之心体悟笔墨,以真诚之心表达自我,重塑书艺的尊严与书者的精神品格。

四、书法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担当

作为一名书法老师,我一直以教学严谨负责而自勉,始终积极精进专业能力,力求传播正统的书法知识。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感震撼,也清醒认识到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每一位书法教育者都背负着更深的使命,传业授道之路任重道远,容不得丝毫懈怠。

王岳川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宣扬文化书法的正大气象;程郁缀老师身着西装领带,以严谨态度激情澎湃地诠释“爱母亲更要爱国”的大义;黄鸿琼老师身着旗袍全程站立授课,娓娓道来人文精神作为书法灵魂的真谛,这些都带给我超越专业层面的心灵震撼。

虽然个人力量微薄,但我深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不敢推诿责任,愿从自身做起,在书法教育的土地上种下希望的种子。经过深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践行使命:

1.立德树人,以身作则。不断深化自身文化底蕴,以严谨治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经典临摹训练,传递“不欲多露锋芒”的谦抑品格与“作草如真”的谨严作风,弘扬“书品即人品”的传统理念。以“德艺双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影响学生、家长及书法同好。

2.固本培元,厚植文化根基。系统性强化书法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培育,突破单纯技法传授的局限。将文学典籍有机融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理解书法作为中华文化核心载体的深层逻辑与精神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先解读内容、再指导书写”的流程——无论授课对象年龄大小,无论书写内容难易,都要让学生先体会经典文学的意蕴之美,再感悟笔墨书写之美,努力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书写能力的书法人才。

3.引领方向,践行“方圆相参”之道。精准把握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坚守“创新必须尊重书法本体”的原则。坚决抵制个别教育者为博眼球而过度解构字形、形式至上、否定笔法等“伪创新”行为,大力弘扬植根文化传统、保持艺术纯粹性的创新理念,以初心影响身边每一个人。

4.营造生态,构建健康传播场域。作为社会组织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我将积极策划具有学术深度与文化高度的展览、讲座、研讨会,同时善用多元媒介传播优秀书法作品与理论成果。通过不懈努力,让崇尚经典、尊重本体的文化书法理念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为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沃土。

结语

姜夔书论作为传统书法理论的瑰宝,为当代书法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与"文化书法"理念的呼应中,其理论价值愈发凸显。书法教育与创作者应汲取其智慧,在传承中创新,推动书法艺术的持续发展。

本文承蒙时胜勋教授《续书谱》解读的影响,对书论产生莫大的探索兴趣,同时受王岳川教授“文化书法”理论启迪,深感传播正统书法文化的责任。(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员)

 

【参考文献】

1.王岳川.文化书法的美学意义与当代价值[J]. 中国书法, 2018(12): 45-52.

2.时胜勋.姜夔《续书谱》的书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书法研究, 2020(3): 87-95.

3.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