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李冬冬 | 知白守黑,直取魏晋——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6-29
知白守黑,直取魏晋
——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李冬冬
唐代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用做文章来比喻写字:“假如欲学文章,必先揽经籍子史。其上才者,深酌古人之意,不拾其言。”而姜夔说作诗:“作者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若求与古人合。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彼惟有见乎诗也,故向也求与古人合,今也求与古人异;及其无见乎诗已,故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如印印泥,如水在器。其苏子所谓不能不为者乎。“两段话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前者讲积累过程,后者讲创作状态,对当代书坛丑书怪书大行其道,很多书法爱好者无法辨别美丑而徘徊门外的状况非常有指导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座上最璀璨的明珠,历几千年而依然耀眼,是因为每一朝每一代都有继承有发扬,有入古有出新,继承的基础在于博观,目的在于得意,书法更是如此!
姜夔的《续书谱》作为宋代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虽为补益唐孙过庭《书谱》而作,但其对书法本质、技法与审美的深刻阐述,至今仍对当代书法实践与思考具有重要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审美核心:
《续书谱》强调:字之骨力在神采,不在形似。” 姜夔认为书法的灵魂在于内在的精神气韵(神采),而非仅仅追求外在形态的逼真(形质)。这也如诗词一样,唐代重法,宋代尚意,对于笔法缺失,急功近利,追求个性的当代,书法求神采比单纯求形似有更广阔的群众基础,毕竟学书者众,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字写得法度森严,而且如果过于追求点画的工整端正也容易让书写丧失活力。
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存在过于追求视觉冲击力、形式构成甚至走向纯抽象化的倾向,有时容易忽视作品内在的精神表达与文化底蕴。《续书谱》提醒我们,无论形式如何创新,书法的核心价值仍在于通过笔墨传达作者的情感、修养与精神境界;真正的佳作应形神兼备,以神驭形,避免陷入纯技术展示或空洞的形式游戏;让文化和经典贯穿书法,不给丑书、吼书留下生存空间!
2. 崇尚自然与“无法之法”:
《续书谱》主张:学习书法需师法古人,但最终要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推崇王羲之书法“出于天成”,反对刻意做作和僵化的模仿。他提出“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认为最高境界的“法”是超越固定程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流露。
对当代的启示: 当代书法在面临传统与创新、继承与突破的矛盾时,《续书谱》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深入传统是基础,但目的是为了理解和掌握规律,最终要化为己用,追求自然表达。它鼓励创作者在尊重法度的基础上,寻求个人性情与时代精神的自然流露,避免被古人或某种固定风格所束缚,也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的刻意造作,所谓“不求合而不能不合,不求异而不能不异“!
3.辩证的技法观:
《续书谱》强调技法:用笔强调中锋为主,方圆并用,注重笔势的连贯(“血脉通畅”);提出“迟速虚实”的辩证关系:“迟以取妍,速以取劲”,以及“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强调节奏、对比与和谐;结构上强调楷书结构需“平正安稳”,但需在平正中求变化(如王羲之小楷“不贵端正”);指出“向背”、“疏密”、“大小”、“长短”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处理。
对当代的启示:姜夔对技法的论述深入且辩证,为当代书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法参照和美学原则。它提醒我们:技法服务于神采表达,精湛的技法是实现艺术理想的必要手段;掌握技法的关键在于理解其内在的辩证关系(如快慢、疏密、向背、方圆),而非死守教条; 对古人技法的学习要理解其原理,灵活运用,而非机械复制。在当代,毛笔已经脱离日常使用的基础,想要把毛笔字写好,就要大量阅读和临习古人,刻意模仿,先入后出,由工入化,在过去几千年的书法海洋中寻找书法的来处、来路和走过的每一步。
4.强调学书路径与修养:
《续书谱》建议:学书宜从楷书入手打基础,再学行草以求变化贯通。他虽推崇王羲之,但也主张博采众长(如对欧阳询、颜真卿等亦有肯定)。
对当代的启示: 这为当代书法教育和个人学习提供了经典路径参考:重视基础训练(特别是楷书对结构、笔法的规范作用),强调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同时,它也隐含了对书家综合修养的要求,书法的高境界离不开学识、品格的滋养。
5.风神”论与书品人品:
《续书谱》提出“风神”概念:“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将“人品高”置于首位,将书法的精神格调(风神)与作者的道德修养紧密联系起来。
对当代的启示: 在商业化、功利化氛围浓厚的当代书坛,《续书谱》的“风神”论具有警醒意义。它强调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的体现。追求书法的格调与境界,离不开创作者自身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的提升——这有助于抵制浮躁风气,引导书法回归其人文精神的内核。书法本身与内容密不可分,譬如写经就很难写得跌宕跳跃,因为写经的时候书写者本身的情绪心态都会趋于平静喜悦,这些会自然流露于笔端。
综上,姜夔《续书谱》对当代书法的最大启示,在于其对书法艺术本体价值的坚守和深刻的美学指引,在纷繁的当代艺术语境中,它提醒我们书法作为中国特有艺术形式的根本——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表达精神气韵(神采、风神),它提供了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智慧:深入传统(师法古)是根基,追求自然表达与时代精神(出新意)是目标,反对僵化模仿和刻意造作;其精妙的技法分析为当代创作提供了经典法则和辩证思维,强调技法服务于艺术表现;其“人品高”为首要的“风神”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人格修养和文化精神的层面,对匡正当下书坛风气具有现实意义;“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思想,为探索个性化的、富有生命力的现代表达提供了理论支持。
创新之所以有“新”,是因为有“古”、有传统,不知何为“古”,一味创新,其实就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现在很多人完全不临帖,只是任意挥洒随便写的,那只能是江湖体,如果再加上吼几嗓子或者穿少一点博眼球,那就是丑书,不止贻笑大方,重点是荼毒少年,贻害后世。
当代书法家在面对传统遗产、时代挑战和个人探索时,姜夔《续书谱》中的种种分析与洞察穿越时空,持续照亮着书法艺术追求真、善、美的永恒道路。它敦促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不忘根本,在追求形式的同时更要涵养精神,使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深度,提醒我们要在乱世中知白守黑,看顾自己的内心,在传统中直取魏晋,以高古经典滋养我们的风神和人品!(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