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高校书法

宋玉同 | 穷古今之变,于方寸之间——感悟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6-29



穷古今之变,于方寸之间

——感悟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

 

宋玉同

 

引言

 

“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

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呈现。”

                     ——王岳川

 

从文人书法,到学者书法,再到文化书法,汉字于方寸之间,穷古今之变,为世界贡献了独具神韵的东方艺术瑰宝。书法是中国文化这棵大树上结出的硕果,文化则为中国书法的发展供应着源头活水。文化,是血管里流动的黄河水,是指尖拨动的黄钟大吕;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锦上花,是中国文化的护城河。书法守护文化的种子,静听大地的蛩音,呵护着它在每一个春天到来之时发出新芽。

王岳川老师讲,中国书法经典在魏晋,高峰在唐宋。怎样理解“文化书法”的所指呢?我认为简而言之,可以表述为用书法,写汉字,学文化。九天的时光充实而美妙,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第三期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的老师们现身说法,言传身教,贯彻了文化书法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往圣绝学,高山仰止,略有所悟,记之如下,以求雅正。

一、关于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

何谓书法?单讲表面意思,书是书写汉字;法是法则,法度。也就是说,中国书法发展至今,薪火相传,审美的法度已然形成,那是与丑的悬崖隔绝的勒马石,那是通向艺术殿堂的康庄大道,那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通幽曲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以《兰亭序》为代表的经典书法作品是经历代书家千淘万漉的结果,书法学习者应当学会吹尽狂沙,方能在守正中求得真金。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这种象形文字的载体从坚硬的石头、龟甲、兽骨扩充到简牍,再到布帛、宣纸;书写工具从刻刀发展为毛笔;书写技法逐渐固定为篆、吏、草、行、楷五种主要书体。始终不变的,则是方方正正的轮廓,这方块字是华夏远祖对子孙后代情真意切的教诲,它的一笔一画都蕴藏着祖先的智慧,每一笔的形状都有寓意:横是担当,竖是脊梁,点是自由,捺是理想。堂堂正正,顶天立地才是好男儿!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对内传承的是民族精神,对外传播的是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若想在世界赢得真正的尊重,汉字要先赢得尊重。坚持回归经典,走进魏晋的习书正途,任重道远,每一个书法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深刻领悟,自觉肩负。

二、关于文化书法的审美品格

谈论文化书法的审美品格,离不开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汉字生来就是个招人喜爱的娃娃,书法是汉字俊俏的外形。笔法、章法;长短、粗细;速度,牵丝;布白、枯润;落款、印章;正书、草书……中国书法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逐渐发展出其自成体系的专属术语。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是经典书法作品,又是经典文学作品。“事殊事异,情随事迁。”书法的审美观念同样因世而殊,如老师所说:魏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内圣外王是中国人对人性美的至高追求,它哺育了历世历代不同个性的书家,形成了字体有别,追求无异的不同书体,这种追求是对人性美的期待,对理想社会秩序的盼望,对子孙后代情真意切的祝福。
    中国哲学也在中国书法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我们可以从语言习惯中管窥一斑。比如,方与圆,既是处世智慧,又是笔画形状;阴与阳,既是周易哲学,也是印文分别;藏与露,既是人格品质,还是笔法特点。外圆内方,锋芒毕露,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刚健圆润这些带有审美观点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常被使用。

今之视昔,在传世名帖一脉相承的留白之处,便是历代书家用其一生的修行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诠释的审美品格。

结语

教给学生文化书法的一撇一捺,是希望他们写好自己的一生!(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