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文房

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艺评巴蜀|李青刚:巴蜀书画评论的问题意识与时代风格构建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8-02

艺评巴蜀|李青刚:巴蜀书画评论的问题意识与时代风格构建

 李青刚 四川戏剧杂志
 
 2025年07月31日 10:21 
 

编者按

以批评之刃,守护文艺之魂

 

文艺评论是艺术发展的“镜”与“药”,既映照创作得失,更疗愈生态痼疾。在文艺创作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以清醒的批评之眼辨优劣、正风气,是新时代赋予评论工作者的使命。为此,本刊特设“艺评巴蜀”专栏,旨在充分发挥评论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助推文艺创作回归“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的大道。

我们坚信,批评不是破坏,而是建设。真正的批评是文艺繁荣的基石,唯有秉持“剜烂苹果”的魄力与“护花使者”的真诚,直面创作得失、审视表演虚实、叩问思想深浅,才能为时代留下有筋骨、有温度的精神印记。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不惧风雨的磨砺。我们期待评论者以学理为基、以真诚为刃,站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立场上,辨伪存真,激浊扬清,共同守护中国文艺的精神根脉。

 

 

 

巴蜀书画评论的问题意识与

时代风格构建

 

李青刚

 

文应有根,艺应有魂。巴蜀沃土以千年文脉涵养了苏轼、张大千、谢无量、石鲁等书画巨匠,亦慷慨接纳了无数迁客的才情挥洒。当时代的目光聚焦当下,我们不得不问:面对喧嚣与浮躁,巴蜀书画评论如何以学术的深度、体系的厚度、风格的锐度,烛照创作幽微?如何以真知灼见的评论力量,为巴蜀文艺的高峰攀登铺设坚实的理论阶梯?

困局:评论失语的现实迷雾

当下巴蜀书画评论的天空,并非全然澄澈,几片浓重阴翳遮蔽着评论之光:

其一,假大空之弊。巴蜀书画的某些评论游弋于空洞辞藻之海,大量复述作者自陈或他人话语,唯独缺失明确的文化立场;或强引外来理论、“现代”观点,削传统书画之足以适现代观念之履,如同盲人摸象,言不及义;更甚者滥用“兼蓄包容”之名,堆砌浮夸的套话空话,言之无物,使评论沦为无魂的躯壳,令人如鲠在喉。

其二,吹捧媚俗之风。当艺术热情遭遇精神贫血,格调低俗、标榜怪诞之作便有机可乘,巴蜀书画评论对此却常常失语或纵容。甚或部分评论者热衷于追逐名人光环或权力身影,罔顾作品本身,无底线地歌功颂德;更有甚者,将溢美之词作为流通货币,批量制造“高帽”与“新衣”,只为满足创作者脆弱的虚荣。这些价值迷失,随波逐流,使巴蜀书画评论深陷媚俗泥潭。

其三,对立喧嚣之乱。自媒体赋权众生,却也放大了杂音。一些巴蜀书画评论者缺乏对作品历史经纬与风格肌理的起码尊重,仅凭个人好恶或为博眼球而刻意唱反调,以“跨界”之名行“外行指点”之实。更有甚者,专寻瑕疵以煽动对立,热衷于引爆“隔空骂战”,使理性真诚的声音淹没于情绪宣泄的狂潮。

其四,红包腐败之殇。评论获取合理酬劳本无可厚非,但当“红包厚度决定评论高度”成为潜规则,底线便轰然崩塌。部分巴蜀书画评论者将艺术良知明码标价,甘愿用专业声誉为粗劣之作涂抹“超越古今”的金粉;或以商业标准粗暴替代艺术标准,在物欲诱惑下彻底背弃了求真实、明是非的职业操守。

其五,圈子身份之囿。文艺组织本为繁荣而生,却易异化为利益勾连的“小圈子”。评论沦为“人情”的附庸——友人之作必捧场,师生之间互吹嘘;看重头衔官阶,行帮习气弥漫,评论成为精心分配的“人情债”或“任务单”。更有甚者,以“枪手”炮制自我颂歌,再邀名家“署名认证”,心照不宣地完成一场场评论闹剧。

破局:巴蜀书画评论的四重建构

欲拨开迷雾,透显巴蜀书画评论的锋芒,需要在当下构筑起坚实的评论支点:

其一,秉笔直书,敢言时代真声。刘勰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笔墨当随时代,评论更需直言。巴蜀书画评论工作者当践行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胸襟,摒弃“厚创薄评”“劣创优评”“创而不评”的失语局面,坚守“敢说真话”的立场,保持明辨是非的定力,呵护独立品格和艺术良知,方能无愧于书画评论的庄严使命。

其二,深耕学理,贯通古今艺脉。评论的力量源于理论的深度。巴蜀书画评论须摒弃浮光掠影,回归作品本体,直面问题症结。这要求评论者潜心研读经典理论,广泛钩沉巴蜀书画史料,在专业深度与学科广度的交融中寻求洞见;更需在哲学、史学、美学等领域下“笨功夫”,进行扎实的跨时代、跨学科比较研究,实现认知的质变飞跃。评论者当怀敬畏之心,对作者、读者、历史与未来负责,使评论真正成为创作的“防腐剂”与“助推器”。

其三,淬炼精品,拒绝鸵鸟心态。理性的思考、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洞察、娴熟的技巧是书画评论的先决条件。敢不敢实事求是,是态度;能不能说真话,是能力。面对评论功利化、西学化、小众化、边缘化等倾向,巴蜀书画评论亟需在学识上承古开新,在思想上破茧成蝶,在表达上返璞归真。要树立精品意识,主动关切创作现场,拒绝“鸵鸟心态”,以发现真问题、举荐新力量为己任。心怀道义,坚守审美底线,尊重艺术规律,以独立之精神真诚品评,方能在笔墨间呈现真实之美。

其四,立足本土,铸就“巴蜀评论”气象。古人云: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巴蜀书画评论要“跳出评论看评论,走出巴蜀看巴蜀”。既要立足巴蜀本土,围绕巴蜀人文精神,不能让“好酒不出巷,美文难出斋”;更要有宽阔的视野和格局,对标粤派、京派、陕派、闽派等优秀书画评论力量,增强“啄木鸟精神”的批评勇气和“澡雪精神”的文化底气,构建巴蜀书画评论的新时代话语体系。

新生:评求真知,论显真理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新时代巴蜀书画评论的使命,在于从书画艺术本体出发,锚定问题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品评中,须坚持以作品为中心,融汇现实观照与理想情怀,抵达艺术美学的高度;须创新表达巴蜀书画的地域风格、审美神韵和人文精神,实现创作主体与评论客体、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表达形式与核心主题、问题揭示与路径求解的深度统一。

评论的基石是学理,而非理论的生搬硬套或语言的范式牢笼。巴蜀书画评论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巴蜀人文基因,以真诚、科学、理性、独立的审美判断,凭借饱满的激情与深邃的思考,在纷繁万象中“评”出穿透迷雾的真知灼见,在思想激荡中“论”出颠扑不破的艺术真理。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书画家、艺术作品与评论话语的相映生辉,真正推动巴蜀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其如锦江春水,奔涌向前,泽被后世。

 

(作者单位:四川赋能兴川教育科技研究院、四川天府新区书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