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文房

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王敏 | 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美育启示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6-29



 

宋代姜夔书论当代书法的美育启示

 

王敏

 

生活需要美,需要发现美的眼睛,美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发现美的能力需要后天习得,在感知美的过程中,情绪可以得到尽情释放,灵魂可以得到尽情绽放,精神可以得到健康成长,境界可以得到无限提高。相应的,美育培养任重而道远!

当代美育方向何去何从?在北京大学,经过九天充实而高强度的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理论与实践学习,对王岳川教授提出的大道书法深以为然,美育在正大气象中才能孕育最阳光璀璨的大美心境。而王岳川教授的弟子时胜勋老师的《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则穿透抽象审美,通过对宋代姜夔书论的中观分析,让翩翩自得观自在之美学观念跃然纸上沁入心间润物细无声浸入到当代书法的美育沃土,启示我们去种象黄花梨一样的文化书法树种,回归经典,正本清源,缓慢生长,几何式爆发,日久醇酿飘香弥足珍贵,与时俱进更具有收藏价值。

本文通过对胜勋老师的《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一书仔细研读,梳理出宋代姜夔书论当代书法的美育启示如下:

一、认识姜夔,领略白石道人真我风采,遇见姜夔书论,走近书法文化经典审美世界。

姜夔(约1155~1209年),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主要活动于南宋中期孝宗、光宗、宁中三期,因居住于浙江湖州弁山的白石洞天,故称白石道人,自称白石生。姜夔一生坎坷,年轻时孤苦无依,仕途上一事无成。姜夔在中年时期经常往来于江苏、安徽和浙江一带,与社会名流、达官贵人交游,并得到他们的资助维持生活。当时的社会名流、名将张俊的曾孙张鉴、张鎡兄弟曾想为他捐官,被他谢绝了。可见,姜夔为人还是非常有自己的追求,有晋、宋人格意味。虽然姜夔在政治上没有陆游、辛弃疾那种济世救国的雄心壮志,也从未涉及政坛,但为人洒脱,不愿意追逐名利和趋炎附势,他选择的是清高脱俗的雅士道路,在南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稍晚于姜夔的陈郁(1184~1275)这样论他心仪的姜夔:白石道人姜尧章,气貌弱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顶;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使翰墨之藏,充栋汗牛。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意到语共,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这段对比和立意,使得姜夔的形象跃然纸上,姜夔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姜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布衣文人,在诗词、音乐、书法、文艺理论等方面成绩斐然。最出名的是他的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传世,以清雅、清刚独树一帜,被后世誉为南宋词坛盟主,姜夔词在明清评价甚高,被誉为词中之圣”“词极于姜词仙等。

而他的音乐书法研究也别开生面,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好友苏浻在《到马塍哭尧章》中说:除去乐书谁殉葬,一琴一砚一兰亭。一琴是对姜夔音乐成就的认可,一砚一兰亭对姜夔书法与书学成就的认可。姜夔是一位书法家,早年学习单炜(两宋之交人),姜夔在《保姆志跋》(1202)中自谓学书30年,晚年得笔法于单丙文。其《落水本兰亭序跋》被认为是有王羲之遗韵:此跋虽寥寥数行,而楷书运笔遒劲,自首至尾,无笔松懈,故观者若放大十数倍亦当有波澜益壮之感。学晋人书,笔笔送到,点画皆可独立,而坚实淳净,脱尽尘俗,清气盎然,实不可多得。姜夔传世墨迹小楷《跋王献之保姆帖》,用笔精到有力,洒脱俊爽。南宋谢采伯评价姜夔书法运笔遒劲,波澜老成,经常为后世所称引。

姜夔也是一位书法鉴定家、书法评价家,有《绛帖平》,周密《齐东野语》提到三点,认为一、姜夔鉴定功力考古极精;二、审定深妙,三、对后世影响深大,人服其赡

最重要的是,姜夔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著有《续书谱》,刊行于1208年,由谢采伯刊刻,共20则。原书已不在,其他版本世存18则,即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丹书。《左氏百川学海》《王氏书苑补益》本载有燥润、劲媚,但无文字内容。因姜夔擅长书法,各则内容多结合他自己的学术体会,议论精到,所以为历来书法家所重视。续书谱就是姜夔书法思考的结晶,作为南宋最为著名的一部体系性书论《续书谱》在后世影响深远,情性、精神、风神等,都是姜夔特别在意的。姜夔的《续书谱》的形式论,大体是强调了形式技法,而未能对形式之后的道德层面或者形而上的层面进行深入的开掘,这个影响了其抵达艺术至境的高度,但也并不意味着姜夔没有抵达某种特殊的艺术之境。在宋代书法理论的星空中,姜夔《续书谱》如一枚幽远的星子,既承接魏晋风神,又暗合当代书法的觉醒诉求。当我们穿透千年时光,解码其书论内核,便能发现其中藏着破解当代书法美育困境的密钥。

二、轻抚姜夔《续书谱》,慢读历史册页,观照文以载道之内心诉求,字如其人,字即是人,与时俱进赏析当代美育文化书法之意蕴美与意境美。

《续书谱》区区五千字,除去符号和引文实际不足4000字。但是,学术研究不在于对象的文字体量,而在于对象的思想含量和潜力。作为一个专题和专的研究,《续书谱的美学研究可以用君子不器的做学问的方法即做学问不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必须有大思想、大视野、大境界,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将通与专融合起来通过文、史、哲多种学科兼通,研究书法究竟具有怎样美的形态?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评价书法意蕴美?当代书法美育应该达到怎样的意境美?

首先,书法之美在于字之眉目顾盼传情神态美,《续书谱》强调用笔从技术复制精神照面

姜夔用笔美学:点者,字之眉目,全顾盼精神,有向有背……,将笔画从机械的技法符号,升华为传递生命气息的心境载体,美论形象化为具体的人,字如其人,美如其人,人如其字,见字识人之习性、品性乃至德性与之相对的,当代书坛不乏笔法精熟却了无生气的作品,书家沉迷于中锋侧锋的技术操练,却遗忘了点画间的顾盼呼应本是精神对话的纽带。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用笔要诀,与姜夔结束坚实的主张遥相呼应——用笔的张力,源于内在精神的灌注,而非动作的重复。当我们以顾盼精神观照创作,每一笔都将成为情感的涟漪,让书法挣脱印刷体式的桎梏,呈现富有生命力的美感

其次,书法之美在于翩翩自得之体态,《续书谱》打破平正八股,复归真态自由

白华每每陶醉于中国艺术意境的行云流水之美,深深感悟书法乃中国艺术精神之中心代表提到姜夔书论用笔美学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易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笔画在于变化多端,是反映生命的运动,在宇宙线里感到自由自在,呈翩翩自得之状这就是字之体态

姜夔不喜唐人真书以平正为善的流弊,直指科举制度催生的书法八股。这一批判,恰击中当代书法的病灶:展览体的同质化、学院派的程式化,皆在复刻平正的枷锁。反观钟繇、王羲之潇洒纵横的真态,姜夔揭示了魏晋书法的核心密码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姜夔并没有拘于拘泥于永字八法。姜夔认为在形体上是有向有背,需要随着字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有的点可以可能是这样,但同样这个点在另外一个字就要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说明点是非常富于变化的。挑剔在姜夔看来,挑剔就像是字之步履一定要很结实实。姜夔认为,魏晋人的挑剔有着它自己的特色,有的是斜,有的是横向外富有灵动之气而到了颜真卿,柳公权则用正来写,结果就没有了飘逸之气。斜和横向外是人书法的主要特征。在姜夔看来,这两点使得魏晋的真书有飘逸之气。当代书家当从姜夔的反思中觉醒:书法审美本应如《庄子》栎社树般自然百态,而非被规训成统一模具唯有打破平正即美的单一标准,方能释放书法翩翩自得的审美活力。

第三,书法之美在于取法百家熟稔杂糅传承美,以敬畏之心回归经典筑基,凭心手相应借变化之思自由新生。

米芾论草书路径:先法章草求平正,再仿右军求变化,暗合姜夔对传统的态度。当代书坛存在两种极端:或奉古为神,将传统嚼成枯蜡;或离经叛道,以创新之名行粗野之实。姜夔的启示在于:传统是有源之水,如学真书必研钟王,学草书先追章草,唯有深潜传统肌理,方能获得创新的底气。而申以变化,鼓之以奇崛的进阶,恰似《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后的万物并作”——创新是传统的自然裂变,而非暴力切割。

自由创作是有法度依据的创新,笔笔有来由,处处显新意,依据情境心境得体自如表情达意,真实不虚。

第四,书法之美在于联结书心文心之情感美,重构文化血脉,彰显文以载道之终极使命。

姜夔作为通才,其书论与诗词、乐律相通,暗合宗白华书法彰显中国艺术心灵的论断。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多困于技法图解,忽略了书法背后的文化根系。姜夔的书论如吴昌硕题画诗虚心直节,将书法与文人精神、文化基因绑定:点画的顾盼,是士人的风神;用笔的方圆,藏着哲学的辩证。唯有让书论回归文化诠释,将书心纳入文心的谱系,书法才能重归道器合一的传统智慧。

千年后的今天,姜夔书论仍在叩问:当技术主义消解了精神,当功利思维规训了审美,书法如何重返各尽真态的自由天地?答案藏在他对顾盼精神的坚守里,在对平正八股的解构中,在传统与创新的辩证里,更在书心文心的交融处。或许,这便是经典的永恒力量——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照见当代书法觉醒之路的精神镜鉴。

总之,熟悉精通,心手相应只是专业化,而所谓自由,就是无论研究什么,都要抵达某种行为上的境界也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寂静互动因缘际会,让书法与生活、与情怀、与信念有更密切的生命联系,书法自由自在书写感情,升华心境,净化灵魂,深化自我,达到从容率性观自在的初心、本心、真心,这才是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美育启示之所在。(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员)

 

附录

引言、转引均来自胜勋老师的《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