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田成华 | 浅谈姜夔《续书谱》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6-29
浅谈姜夔《续书谱》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田成华
作为北大书法高研班第三期学员,我在时胜勋教授的课上学习了宋代姜夔的《续书谱》,时教授全面剖析,引经据典的讲解,为我们打开了书法学习的新视野,也为我们脱离匠气、深入书法领域奠定了基础。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书法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文字一出现,书法艺术也随之诞生,从甲骨文到篆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章草到行草,文字的演变史就是书法的演变史。在书法长河中,姜夔的《续书谱》是南宋书法理论的瑰宝,它的核心思想是崇尚魏晋书法,回归传统,这对当代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仍具有深远意义。
《续书谱》共有十八篇,包括用笔、结构、布局等技法内容,还有风神、情性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和孙过庭的《书谱》相比,《续书谱》更通俗易懂,姜夔不仅延续了孙过庭的观点,还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当时,宋代“尚意”思想盛行,很多人过于强调精神个性,却忽略了技法,姜夔强调笔法技术,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不过,他不仅强调“法”,还强调“风神”“神气”“神妙”等审美理想,追求潇洒飘逸的书法境界。
除了《总论》,《续书谱》的其他篇章,如《真书》《草书》《行书》《用笔》《用墨》《临摹》《方圆》《位置》《迟速》等,都是对线条和技法的阐述。而《风神》和《情性》两篇则是关于创作主体的精神心性。在《情性》篇中,姜夔多引用前人说法,没有明显创新;但在《风神》篇中,他首次明确了“风神”的定义,他把“人品高”“师法古”“笔纸佳”“险劲”“高明”“润泽”“向背得宜”“时出新意”这八项要点合在一起,作为体现书法“风神”的条件,从六朝开始,“风神”就被用于书法品评,但是姜夔的定义最具有开创性。
姜夔在《续书谱》中明确表示,他崇尚魏晋书法,尤其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他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潇洒、飘逸,这些正是魏晋书法的精髓,他还批评唐代书法过于追求规整和法度,忽视了自然之美。书法所王岳川教授也强调回归经典、走进魏晋的重要性,他指出,书法如果不学“二王”,不宗魏晋之风,就会沦为野路,难以登堂入室,当代书法家应该从魏晋书法中汲取灵感,学习其用笔的灵动和结体的自然,避免陷入刻板的技法。
姜夔不仅强调回归传统,还提出技法与精神并重的观点。他详细论述了书法的各种技法,比如用笔、结体、章法等,认为技法是书法的基础,但仅有技法还不够,书法还需要有精神内涵,他还提出“人品高,师法古”的观点,认为书法家的品格修养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水平。书法不仅是技艺展示,更是心灵净化和精神表达,北大倡导文化书法,认为书法不仅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更是承载中华文化的载体,当代书法家应该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注重个人修养和情感表达,使作品既有法度,又有神韵,实现书法艺术的正本清源。
姜夔的书法观很有辩证色彩。他强调书法的技法要兼美,不能只追求技法,而忽视自然之美。这种辩证思维对当代书法家很有启示,当代书法家在创作中应该避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而要注重作品的全面性和均衡性。比如,姜夔认为真书不应只追求平正,而要追求神妙、飘逸;草书则要注重动感和变化,这种对不同书体特点的精准把握,提醒当代书法家在创作中要因体施法,追求自然与法度的统一。
姜夔的《续书谱》不是空洞的理论文章,而是结合了大量实践经验和具体案例的科学分析。他用通俗的散文风格,把书法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这种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也很重要。当代书法家和理论家应该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创作结合起来,避免脱节,同时,书法理论研究也应该注重科学性,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分析,总结出普遍的书法规律。
近现代书法现状是传统书法与怪异书法之间的激烈碰撞,传统书法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纵观书法史,宋代科举和官员考核不再注重书法,造成趋时贵书的现象,尚意书风的崛起,审美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各种离经叛道的书法现象层出,这与现代书法是多么的相似。宋代有姜夔的《续书谱》试图扭转过度尚意的时弊,元代有赵孟頫力挽狂澜,让书法回归传统,今有沈尹默先生和王岳川教授等学者,作为为弘扬文化书法的旗帜,他们以《续书谱》为书法文化的纲领文件,引导现代书法回归正途。
我们这一批书法人也会从姜夔的书论中汲取智慧,注重技法与精神的统一,追求全面与均衡,走书法正路,认真对待书法启蒙的教育工作,教好书法人的下一代,做好文化书法的继承人和践行者。(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