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文房

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樊佳琦 | 姜夔书论对当代的启示——以"风神"为例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6-29



 

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以"风神"为例

 

樊佳琦

 

当代书法以各大展览为导向,引发出一系列争议,如技术化展览化、过度设计等问题。这些时弊既有赖于社会文化市场资本提供的温床,更归因于书法本体意识的弱化。回望古典书论往往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姜夔《续书谱》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总结性著作,其对神采自然的阐释恰可纠正当下的创作误区。

一、"风神论"的核心要义

姜夔提出:"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完整体系。

  1. 人品高。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率真不做作,其二是笔墨文化的积淀与学识的修养。风神是人格化的笔墨,而当代书法则往往流于形式主义的、去人格化的设计。正如北大王岳川教授倡导的"文化书法",强调书法家必须背诵经典,这就是人品高的当代实践,而这些修养最终会转化为笔墨格调。苏轼在《论书》中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正是这种率真自然的写照。

  2. 师法古。即取法经典,既不是取法时风,也不是纯粹的复古主义。姜夔指出:"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真正的师古应该是借古开新,犹如老树新枝,既带着老枝的基因,又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沙孟海、启功先生等的创作实践就是最好的例证。

  3. 纸笔佳。虽然排在最后,却同样至关重要。纸笔是表现人品与取法的工具与媒介,必须精良。当代一些"丑书"、"炫技书法"等将纸笔虚无化,背离了人品高和师法古的本义。中国美术学院陈忠康工作室要求学生自制毛笔,正是对"纸笔佳"这一理念的本义回归。米芾《苕溪诗帖》所用澄心堂纸"滑如春冰密如玺",与笔墨相得益彰,堪称典范。

二、当代书法的问题反思

当下书法创作存在诸多问题:在名利场中往往不取法高古,而取当代书风或某些评委的面貌;院校教育重技法而轻文化;纸笔业在工业化浪潮中面临材质退化,文具商店里的工业毛笔坑害了一代人。姜夔的纸笔是承托心画的媒介,而当下有不少人的纸笔则沦为炫技的工具或材料的堆砌。2023年全国书法展中,某获奖作品采用金箔拼贴,虽夺人眼球,却完全背离了书法书写的本质。

三、启示与建议

陈寅恪先生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一论断在文艺理论领域尤为显著,宋代不仅诞生了苏轼"尚意"、黄庭坚"重韵"等书学思想,更形成了以"格物致知"为方法论的艺术理论体系。从郭熙《林泉高致》到严羽《沧浪诗话》,宋代文艺理论始终强调"技进乎道"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在姜夔《续书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姜夔的风神论绝非玄学,而是人品、师法、纸笔三者的有机统一,其理论高度正是宋代文化高峰的一个缩影。我们需要重建风神,让其成为书法评审的正大标杆。

具体而言:1. 在书法教育中应当设置更多的人文课程,在选拔录取时参考人文测试;2. 师法古应当是对经典法度的继承,而非机械复制;3. 需要出台相应的纸笔标准,确保笔墨精良,实现心手双畅。黄庭坚评苏轼书法"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正道出了人品修养与笔墨格调的内在关联。正如宋代文人将书法视为"心画",当代书法创作也应当回归这一本质,在继承宋代文艺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开创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风神。(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