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汝比帖》、《翁尊体帖》(前三行)属于王志(后九行属于王羲之)
本文概要
本文从书法鉴定角度论证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之《万岁通天》之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前三行“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属于王志而非王荟;后九行“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邨,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月廿七日。”属于王羲之,第九帖王慈名下的《汝比帖》属于王志而非王慈。并重新排序恢复《万岁通天》原有的、应有的序列。解读应该属于王羲之的《郭桂阳帖》之帖辞对于研究王羲之生平历史的意义。
序言
纽约地铁一个人忘我地拉小提琴,美妙的演奏堪称完美,却没有一个路人为之驻足……。可是当这段视频传到了网上竟然引来了近一千万人的观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女孩是身价上百万美金的小提琴手林赛.斯(LindseyStrIinq),她在全球拥有无数粉丝,站在音乐会舞台上,她是最耀眼的明星,她的演奏会场场爆满,门票供不应求,可是当她褪去华服以最朴素的样子在纽约地铁里演奏,甚至没有一个人看她一眼…… 。《万岁通天帖》中被冠于王荟名下的(十二行)《翁尊体帖》中的(后九行)《郭桂阳帖》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它属于王羲之。但是千百年以来它就一直躺在那,尽管后世书家如何推崇王羲之、动辄宗法二王,但是仿佛如唐人《书仪》[1] 中所云:“(羲之书)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而事实上《郭桂阳帖》从中唐面世以来也从来没有被发现,没有被载录或收刻入王羲之名下的任何法帖之中,由是可知唐人《书仪》所言“(王羲之书法)天下寡于知音”非假。而唐及唐以后大多数书家所谓学王羲之书法都是学的假王羲之,也就是所谓的王羲之《兰亭序》、《怀任集王羲之圣教序》等等[2]。而真正的王羲之《郭桂阳帖》却躺在王荟名下,且一躺就是千年。
▍
一,《万岁通天帖》简介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硬黄纸本,行草书,是东晋王羲之等,七人十帖的唐摹书法精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来历: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记载:“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记载相同。唐代窦臮《述书赋》:“后不欲夺志,遂尽模写留内,其本加宝饰锦,缋还王氏。”
《万岁通天帖》的名称始于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十卷二十八人书,在唐代称为《宝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
《宝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传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著名书画收藏家、藏书家华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后,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七人十通书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万岁通天帖》前后钤有唐宋间诸旧藏印。北宋始不断收刻于各法帖中。
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启功认为:“《万岁通天帖》次序与《宝真斋法书赞》、《真赏斋帖》微异。原有人数,按《旧唐书》所记,三组为三十九人,今卷所存仅五分之一;如按窦蒙《述书赋·注》所说‘凡二十八',则今卷也仅存四分之一。”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之《万岁通天帖》目录次序如下: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
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
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书;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
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职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得柏酒帖》,行草书;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
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
共七人十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3]
以下是辽博馆藏《万岁通天帖》原序列图
(从右至左):
←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 ←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
←

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 第三帖:王荟《疖肿帖》
←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
←

第十帖:王志《喉痛帖》←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第八帖:王慈《得柏酒帖》

卷末宋.岳珂跋文↑

卷末明.张雨跋文↑

卷末明.文征明跋文↑

卷末明.董其昌跋文↑
图一 《万岁通天帖》(原序列图,从右至左),辽宁省博物馆藏↑
二,王荟《疖肿帖》、《翁尊体帖》(《郭桂阳帖》)与王慈《汝比帖》之关系
第三帖:王荟《疖肿帖》释文:“荟顿首,□□□□,为念。吾疖肿□□,甚无赖,力不次,□顿首。”
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释文:“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山村,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月廿七日。”
首先从书法面貌上来看,《疖肿帖》神气虚静,而《翁尊体帖》(图二.1)特别是其前三行却显得动荡(横冲直撞),其个性风貌与《疖肿帖》完全相反,此两帖明显不属于同一个人所书。据《疖肿帖》右上方有王氏后人王方庆题签:“臣十代叔祖晋侍中卫将军荟书。”可知,此帖确为王荟。据《晋书.王荟传》:“荟字敬文,恬虚守静,不竞荣利。”[4],王荟此《疖肿帖》字如其人也。
《翁尊体帖》首三行与后九行也不是同一个人的书法面貌与性情(详下)。那么,此三行的书写者会是谁呢?其与《汝比帖》(图二.2)书法风貌、性情看上去都一致,此两者是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呢?

图二.1(原序列图 ) 王荟《翁尊体帖》王荟《疖肿帖》↑

原王慈《汝比帖》 原王荟《翁尊体帖》首三行
图二.2↑
三.《翁尊体帖》(首三行)和《汝比帖》用笔习惯的比对:
以下所指《翁尊体帖》均为“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此三行,其后九行下文另论。
1,如下图三.1(对比组图)《汝比帖》中红色圈内之“吾”字、“常”字与《翁尊体帖》中红色圈内“省”字的横笔起笔,属于同一种笔法习惯。《汝比帖》绿色方框内“吾”字、“汝”字末笔收笔与《翁尊体帖》中绿色方框内“省”字、“安”字末笔收笔,也属于同一种笔法习惯。《汝比帖》蓝色框内“达”字、“可”字之横画与《翁尊体帖》中蓝色框内“适”字、“信”字横画,属于同一种笔法习惯。《汝比帖》中紫色圈内“还”字末笔与《翁尊体帖》中紫色圈内“遣”字末笔收笔,属于同一种书写习惯和笔法。

《汝比帖》 《翁尊体帖》
图三.1(对比组图)↑
2,如下图三.2(对比组图)方框中《翁尊体帖》中“小”字与《汝比帖》中“小”字下部两点的书写规则基本一致。《翁尊体帖》中“集”字与《汝比帖》中“陈”字下部两点连写的书写习惯和运行轨迹也基本一致。

《汝比帖》 《翁尊体帖》
图三.2(对比组图)↑
小结:以上可以看出《翁尊体帖》与《汝比帖》无论笔法、书写习惯还是其所呈现出来笔画形态效果乃至书写者的性情面貌、书风都一致,此两帖几乎可以合为一帖,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倾向于同一个人所书(其他方面的具体比对见下文)。
四,《翁尊体帖》、《汝比帖》、《一日无申帖》、《得柏酒帖》之间的关系,它们到底各自属于谁,王志还是王慈?
《汝比帖》释文:“汝比可也,定以何日达东,想大小并可行。迟陈赐还。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
《一日无申帖》释文:“一日无申,祗□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晚当故造迟叙谈。惟反,□□。”
《得柏酒帖》释文:“得柏酒等六种。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费,深劳念慰,王慈具答。”
王慈为刘宋司空王僧虔之长子,王志为次子。从《万岁通天帖》第八帖王慈《得柏酒帖》、第九帖王慈《汝比帖》、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及上文鉴定的《翁尊体帖》(三行)来看,这兄弟俩性格和笔法都极为相像,从字体上看他俩都学过王羲之草书,也都学过隶书,甚至也都学过类似王献之《廿九日帖》这种楷书。且其父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也是学的王献之楷书(按:从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至少王僧虔他们一脉没有学王羲之的楷书)[5]。
从上文可知《万岁通天帖》中仅王荟名下之帖就如此混乱,那么《翁尊体帖》(三行)到底是王慈还是王志,以及王慈与王志名下的各帖之间有没有混乱呢?下面暂时均去掉其兄弟俩各帖在《万岁通天帖》中的冠名,先来进一步具体分析、对比《翁尊体帖》与《汝比帖》笔法和书写习惯,看看这两帖是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1,如下图四.1(对比组图)中箭头和竖线条所示:《翁尊体帖》中“体(左部首短竖)、和、小、健、遣、泽”字与《汝比帖》中“达、东、行、劣、常”与《一日无申帖》中“方、深、慰、来、患”的字势习惯,它们其中的竖画都有着明显共同的左倾趋势的习惯,而这种字势习惯《得柏酒帖》中则没有。

王志《一日无申帖》王慈《汝比帖》王荟《翁尊体帖》↑

王慈《得柏酒帖》
图四.1(对比组图)↑
2,如下图四.2(对比组图)中方框所示:《翁尊体帖》、《汝比帖》和《一日无申帖》中竖钩都有横向挑出较长的习惯,而唯独《得柏酒帖》中则都较短。这些现在也证明前三帖与后者不是同一个人的书写习惯,而唯前三帖为同一个人的书写习惯。

《翁尊体帖》局部↑

《汝比帖》局部↑

《一日无申帖》局部↑

《得柏酒帖》局部↑
图四.2(对比组图)↑
3,如下图四.3(对比组图)方框中所示处:《翁尊体帖》与《一日无申帖》中的“心”字底是同一个人的书写习惯、包括其行轨迹和所呈现出的笔画形态,而《得柏酒帖》中的写法则不一样,其与前两帖不是同一个人的书写习惯。

王志《一日无申帖》/王荟《翁尊体帖》/王慈《得柏酒帖》
图四.3(对比组图)↑
4,如下图四.4(对比组图)中斜线条所示:《翁尊体帖》、《汝比帖》、《一日无申帖》三帖都有一个共性;其字形大都呈上窄下宽的“塔状”。比如《翁尊体帖》中“尊、体、安、慰、健、遣、集”字,《汝比帖》中的“达、东、还、吾、常”字,《一日无申帖》中的“无、秪、气、方、深、慰、吾、夜、来、患、喉、痛、造”字;而相比之下王慈《得柏酒帖》中则无此现象。且前两帖还有一个共性:虽然看起来比较张扬,却中宫比较内敛;而相比之下《得柏酒帖》则显得中宫比较宽松(按:文字的中宫紧凑与松散和每个人的书写习惯及性格有关)。

王慈《汝比帖》 《翁尊体帖》 ↑

《一日无申帖》↑ 《得柏酒帖》↑
图四.4(对比组图)↑
5,如下图四.5(对比组图)圆圈中:《得柏酒帖》中的“久”字首笔虽然也是属于是典型的王羲之的“节笔(截笔)”写法(详下文),而《汝比帖》中的“并”字包括“节笔”在内的四笔每一笔都是王羲之不规则笔画(见下文)的写法[由此可见《汝比帖》(王志)比《得柏酒帖》(王慈)学王羲之更多]。

王慈 《得柏酒帖》 / 王慈《汝比帖》
图四.5(对比组图)↑
结论:综上可以看出《翁尊体帖》(三行)、《汝比帖》、《一日无申帖》此三帖为同一个人的书写习惯,且此三帖皆率意纵横,尽情挥洒,旁若无人,而《得柏酒帖》则相对安分。《得柏酒帖》当为独立的另一人所书。那么,根据《万岁通天帖》中《得柏酒帖》帖末有王慈落款及右上方所题:“六代从伯祖齐侍中懿子慈书”(图四.6)可知,《得柏酒帖》属于王慈。从《万岁通天帖》之末帖《一日无申帖》的上款题记:“六代叔祖梁中书令临汝安侯志书”(图四.6)可知,《一日无申帖》属于王志。因上文已经将《翁尊体帖》(三行)、《汝比帖》、《一日无申帖》三帖鉴为同一个人的书写习惯,所以,《万岁通天帖》中《翁尊体帖》(三行)、《汝比帖》、《一日无申帖》三帖皆为王志所书。也就是说《万岁通天帖》后半卷的排序应该为:第八帖,王慈《得柏酒帖》;第九帖,王志《一日无申帖》;第十帖,王志《翁尊体帖》(行草三行);第十一帖,王志《汝比帖》。
《梁书》卷二十一《王志传》:“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齐游击将军徐希秀,亦号能书,常谓志为‘书圣’”[6]。而历代被称之为“书圣者”大都以草书闻名,比如张芝、皇象[7]、王羲之。结合王志活到南朝梁(见下文),而其兄长王慈只活到南朝齐(451-491年),那么王志发展成为纯草书的可能性应该更大,而此兄弟两人《万岁通天帖》之四帖中唯《汝比帖》是属于纯草书帖。
另,据《全梁文》卷四十八:“王志,志字次道,琅邪临沂人,齐司空僧虔子,尚宋孝武女安固公主。入齐封临汝侯,领右卫将军。梁台建,迁散骑常侍,及受禅,历中书令、金紫光禄大尺,卒谥曰安。”[8]可知“梁中书令、临汝侯”就是王志的官衔和封号,而《一日无申帖》右上款为:“六代叔祖梁中书令临汝安侯志书”,其中应该多写了一个“安”字(图四.6方框内),王方庆应该写成“六代叔祖梁中书令、临汝侯志书”才是。

《一日无申帖》局部图 / 《得柏酒帖》局部图
图四.6↑
五,从书法层面解剖、比对、论证、鉴定《郭桂阳帖》属于王羲之
原《翁尊体帖》计十二行。前三行比较张扬,粗旷,首行中“体、安”两字已经与第二行中“省、儿”两字笔画几乎重合(图五.1箭头处),显得横冲直撞,肆无忌惮,且此三行属于行草;而后九行属于纯草书,散淡而不张扬,从其书法风貌以及书写者性情上来说显然不是同一个人所书。以本人对王羲之书法风貌以及特有的众多唯其独有的笔法特点的熟悉程度,一眼就能看出并认定此后九行属于王羲之。抛开书法之神韵、气韵等之外,就单从书法本身角度来看,王羲之存世书法(去伪存真后的)[9] 都有一系列其所独有的笔法以及流露出来的书写习惯[(包括在同一帖中如果出现相同的字则没有一个书写得类同的,甚至也没有出现一个相同形态的点画(包括使转形态),这样就不会有习气。大多数人认为的书法风格其实是书写者的一种习气,也就是雷同的(特别是比较夸张的)某些笔法习惯以及所表达出来的笔画形态的反复出现,这就是一种习气,属于书法的毛病。]。(王羲之书法的确变化无常,可参阅本人《王羲之书路历程及其书法基因密码》一文。)
现将原《翁尊体帖》后九行(“山村,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月廿七日。”)命名为《郭桂阳帖》,以作区分。
下面以本人经过全面解剖王羲之书法所发现、揭秘的其书法中所有的特征、特有的特点(也就是王羲之书法基因),来比对、论证、鉴定《郭桂阳帖》。

图五.1 《郭桂阳帖》(九行) 《翁尊体帖》(三行)
王羲之书法中有常见的方笔现象,像刀切一样干净利落的方笔(其原因之一是他深厚隶书书写习惯和功力的表现)。特别“横”和“竖”的起笔以及(收笔所呈现出来的方笔)。(本文参与比对之帖皆排除所有伪王羲之之帖,刻帖本部分均挑选宋代舘刻本中最好的、也就是能接近王羲之真实书法面貌的传世拓本)[10]。
1,《郭桂阳帖》中“桂”字的左部竖画的方笔起笔习惯与王羲之各个时期的书帖中的“竖画”完全一致[图五.2(对比组图)中圆圈所示处]。

图五.2(对比组图)↑
2,《郭桂阳帖》中“病”字中部、“日”字左部、“临”字中部、“自”字下部的竖画,其底部收笔所呈现出来的“方笔”形态,这种笔法和书写习惯与王羲之《飞白帖》中“叹”字左部、《朱处仁帖》中“佳”字左部竖画,在笔法和书写习惯上都一致[五.3(对比组图)中箭头所指处]。

图五.3(对比组图)↑
3,《郭桂阳帖》中“秋”字右部“火”字撇画的方笔起笔与收笔(底部所呈“方笔”形态),与王羲之《二谢帖》中“试”字左部竖画(底部所呈“方笔”形态)、右部斜钩的方笔起笔一致[图五.4(对比组图)中圆圈所示处]。(按,《二谢帖》中“当”字左部、“试”字中部都是方笔起笔,由此可见王羲之书帖中方笔起笔的频率,可见其习惯性。)

图五.4(对比组图)↑
4,《郭桂阳帖》中“阳”字左上部短横的起收笔及其所呈现出来的造型,与和王羲之《二谢帖》中“诼”字左上部、“良”字上部之点画,在起、收笔法上,所呈笔画形态上,都完全一致(仅“诼”字左上部点画的角度为平势)[图五.5(对比组图)圆圈中]。

《郭桂阳帖》 / 王羲之《二谢帖》/ 王羲之《二谢帖》
图五.5(对比组图)↑
5,“节笔”,又称“截笔”,是王羲之书法中的特色笔法现象。有日本学者认为“节笔”是由于折纸的原因造成的,但据本人通过对王羲之书法的全面研究,认为是其为了增加笔画变化的丰富性而有意为之。在存世王羲之书帖中,“节笔”是其典型技巧性笔法,其书写原理是跳跃式的提按,这是王羲之书法中主要的特色笔法之一(详见本人《王羲之书路历程及其书法基因密码》一文),王献之也继承了这种笔法,这也是我在《<冠军帖>,琅琊王氏最后的绝响》一文中将《冠军帖》从书法层面鉴定为王献之所书的证据之一。
下图[五.6-1、图五.6-2(对比组图)]中箭头和圆圈所指处是《郭桂阳帖》中“也”、“吾”、“唯”三字与王羲之各时期书帖中“节笔”现象的比对:

《郭桂阳帖》 / 王羲之 《游目帖》
图五.6-1↑


《郭桂阳帖》“吾”字局部放大↑
图五.6-2(对比组图)↑
6,《郭桂阳帖》中“郭”首点的形态,在书法史上,除了王羲之几乎没人会写成这样(仅王献之《冠军帖》及《万岁通天帖》王志《汝比帖》中有此类似现象),而此正与王羲之《忧悬帖》中“悬”、《省别帖》中“问”字,在笔法上均为一致[如图五.7(对比组图)圆圈与箭头所示处]。这种笔法现象,我在《王羲之书路历程及其书法基因密码》一文中也将其归类于王羲之书法中的“节笔”技法中。

图五.7(对比组图)↑
7,《郭桂阳帖》中“吾”、“言”二字中横画起笔较重,这与王羲之各个时期的书帖中的特点和书写习惯一致[下图五.8(对比组图)圆圈中所指处]。(这种习惯在王献之书法中也较为常见)。

图五.8(对比组图)↑
8.《郭桂阳帖》中的“阳”字和王羲之《忧悬帖》中“须”字,其左右部之间的提笔,在笔法和笔画形态及其所呈角度上,都如出一辙[图五.9(对比组图)方框中]。

《郭桂阳帖》“阳”字 / 王羲之《忧悬帖》“须”字
图五.9(对比组图)↑
9,《郭桂阳帖》中“邨”字右部“耳”的造型,书法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但这种书写习惯及造型与王羲之各时期书帖中均类似[图五.10(对比组图)中箭头所指处]。

图五.10(对比组图)↑
10,《郭桂阳帖》中“吾”字中部的反常规行笔轨迹的书写习惯与王羲之《大都帖》、《诸怀帖》中“吾”字的非正常行笔轨迹的书写习惯类似[图五.11(对比组图)中方框内](这些现象叫做无规律之规律,也就是无法之法,详见本人《王羲之书路历程及其书法基因密码》一文)。

图五.11(对比组图)↑
11,下图五.12(对比组图)方框内是《郭桂阳帖》中“问”字与王羲之其他书帖中相类似的形状造型对比:

图五.12(对比组图)↑
12,《郭桂阳帖》中两个“不”字与王羲之《伏想清和帖》中“不”字的用笔特点和造型及姿势,均为相仿[图五.13(对比组图)]。

《郭桂阳帖》 /《郭桂阳帖》 /《伏想清和帖》
图五.13(对比组图)↑
13,《郭桂阳帖》中“郭”、“至”、“耶”三字的左下部,其钩挑与提笔转换之间,提笔之后急促、急剧地重按,这种用笔习惯,与王羲之各时期书帖中类似的笔法和书写习惯均为一致[图五.14(对比组图)中圆圈所示处]。

图五.14(对比组图)↑
14,《郭桂阳帖》中两个“知”字,其上部横画与竖画之间的交接处(所呈现为竖画出头较短),这种书写习惯及造型,与王羲之各时期书帖中类似的情况一致[图五.15-1、图五.15-2、图五.15-3(对比组图)中圆圈和箭头处](按:这是王羲之书写“知”及其他如《初月帖》中“诸”字等的重要特征之一:横画末笔上提转换成竖画而出头较短。这种现象在书法史上也是极其少有的,而王羲之是一以贯之的。王献之也传承了此种造型)。


图五.15-1(对比组图)↑

图五.15-2(对比组图)↑

《得示帖》“知” /《频有哀祸帖》“奈” /《孔侍中帖》“知”
图五.15-3(对比组图)↑
15,下图五.16-1、图五.16-2(对比组图)中箭头和圆圈所指处是《郭桂阳帖》中和王羲之各时期诸帖中共有的隶书(或者章草)相同的收笔习惯对比,这些都是王羲之所有书帖(去伪存真后的帖)中均有显现的,能代表王羲之书法基础功底和书写习惯的特色笔法。

图五.16-1(对比组图)↑

图五.16-2(对比组图)↑
16,字的基本单位是点画。书法,除各书体在结构上的变化,很少有人能做到点画本身的丰富变化。王羲之书法中很多点画呈现出非楷非隶,亦非章草的形态,我把它称之为“不规则形态笔画”;由于这些笔画本身的不俗,更使得王羲之的书法显得变化无穷和意境深远(这些变化多端的非常规点画其实是由于王羲之基础书法是八分隶书,以及其对书法认知上的高度、乃至于其先见性地将丰富多变的点画形态储备的综合结果)(详见同上)。
下图五.17-1、图五.17-2(对比组图)中圆圈和方框所示处是《郭桂阳帖》中“不”、“已”、“去”、“秋”、“廿”、“七”六字中的不规则形态笔画和王羲之各时期书帖中的文字对比:

图五.17-1(对比组图)↑

图五.17-2(对比组图)↑
17,我在《还原真正的中国书法史——由张怀瓘《书断》而引发的各书体称谓及其源流探究.下》一文的“飞白”章节谈到王羲之书法中的“飞白”现象(王羲之《飞白不能帖》“飞白不能乃佳,意乃笃好,此书至难,或作复与卿。”中之“飞白”书),它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飞白”。[11] 以本人对王羲之书法的研究:他能写出如《初月帖》中“忧”、《虞义兴帖》中“美”字这种“飞白”的笔画效果,其不光是书法用笔技巧问题,其所用毛笔的本身应该也有共性,也就是说应该是用同一种非普通、非常规毛笔以及同一个人的使用技巧才能书写出这种效果,而《郭桂阳帖》中“也”、“忧”二字所呈现出来的“飞白”效果[图五.18(对比组图)图中圆圈所示处],能说明其非王羲之莫属。

图五.18(对比组图)↑
18,王羲之有着深厚的隶书和章草功底,这些功力也体现在其草书变化丰富的“使转”上。“使转”变化的丰富是王羲之书法中又一大特点。《郭桂阳帖》[图五.19圆圈中]中所有用到使转的字,如此众多的使转形态却没有一个相同甚至类似,其千变万化之丰富性,除了王羲之,书法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人能够做到。

《郭桂阳帖》
图五19↑
19,王羲之每一通书帖,其中无论出现多少个“点”,都基本没有重复相同的形态出现,这也是古今以来没人能做得到的(这种变化无常的笔法及所呈笔画形态,也是王羲之书法面貌的重要特征,亦即重要的笔画基因密码之一,详见同上)。《郭桂阳帖》中出现的所有“点”没有一个是相同的。下图五.20(组图)是《郭桂阳帖》中部分笔法及形态多变而都不尽相同的“点”。此也非王羲之莫属,除了王羲之再也无人能做到。

《郭桂阳帖》
图五.20(组图)↑
20,《郭桂阳帖》中“唯”、“王”、“马”字中的三笔,其与王羲之《二谢帖》“边”字中连续的两笔,都是基于因同一种书写习惯而导致的败笔现象[图五.21(对比组图)中圆圈所示处]。

《郭桂阳帖》/ 王羲之《二谢帖》
图五.21(对比组图)↑
21,下图五.22(对比组图)中方框所示处是《郭桂阳帖》中“自当令”三字组合的书写习惯,“自”字末笔竖作为“当”字中间竖,这是草书中的同一笔画在上下两个字之间、之中的共享(假借)关系形式,王羲之尤善此法(见下列图方框中王羲之各时期诸帖中类似的组合书写形式现象):

图五.22(对比组图)↑
22,另,《郭桂阳帖》:“山(小)邨,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 月廿七日。”从文辞意思上来说这帖应该属于残帖,“山(小)村”前面应该还有文字。“郭桂阳”、“王临庆”均不可考。其中“公差”之“公”字,不可释作“皆”字,有译成“皆”的,是误译。其中“山”字与王羲之《宅图帖》中“山”字左右两笔写法相类似,故此不大可能是“小”字[见图五.23(组图)方框中]。

图五.23(组图)↑
▍书法鉴定结论:综上,通过以上《郭桂阳帖》(九行)与王羲之各个时期的书帖的对比,《郭桂阳帖》从笔法及笔画形态乃至自然流露出来的书写习惯上,囊括了王羲之书法之所有的突出特点;其结体上也体现了王羲之变化无穷的特色风格;其结体上也都与王羲之书法完全吻合。《郭桂阳帖》是王羲之草书成熟期之典型的书法面貌,非其莫属。《郭桂阳帖》相比于王志《翁尊体帖》(三行)的横冲直撞而显得王羲之一贯“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品性和书风。《郭桂阳帖》是王羲之信帖中较为少见的,写得比较散漫,比较放肆的书帖之一,这也许正是由于他从忧劳的官宦生涯一下子解脱释放出来,处于心身极为放松状态的体现(见下文)。
六,《郭桂阳帖》之帖辞及其对于王羲之生平历史研究的意义
《郭桂阳帖》:“山村,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月廿七日。”其中之“以病告公差耶”句,“公差”即官差,“告公差”即辞官;其与《世说新语 .仇隙篇》(五)所载“右军遂称疾去郡”[12] 之意吻合。而其中“秋冬不复忧病也”句,我认为此“忧病”不是指身体疾病,而是心忧之病。王羲之的“心病”从其《运民帖》[13]、《此郡帖》[14]、《百姓帖》[15] 中都可以看出其在会稽内史任内之无奈、无力感,及其《独坐帖》[16]中之心生去意。
在东晋这种战乱年代,作为后方行政官员有两件事是要务:征粮(包括漕运),以保证军用物资(包括朝廷供给);征兵,保证前线兵源。而秋冬季节正是秋收新粮以及征运的季节;紧接着是农闲季节,也是最佳的征兵季节。而这两件事是任何地方官都比较头痛的事,特别是对于爱护百姓的王羲之来说,既要顾及百姓生计,而又不能有违朝廷相关政令,所以他才会说:“秋冬不复忧病也”(其落款“七月廿七日”,正好是农历进入或者快要进入秋收的时候)。王羲之是在说从此离开会稽内史之任,再也不用面对上对朝廷、下对百姓之间的矛盾,而左右为难,不用再操那份心(忧心),而无官一身轻的意思。根据此帖最后的落款日期可以把王羲之辞官的时间确证为“七月廿七日”之前,从而也可以辅证王羲之《告誓文》中“维永和十一年三月”之“三月”(或者二月)[17] 辞官、誓墓时间上的可靠性。
七,结语:
《万岁通天帖》中以上的错置乱象应该是由于其在传承过程中造成残损,王氏后人(或者此唐摹本在宫廷的传承过程中)在卷轴的重新装裱中出现的排序混乱的差错[明代《真赏斋帖》中之《翁尊体帖》就已经是十二行本,而《万岁通天帖》原迹在明代是由著名书画收藏家、藏书家华夏收藏的,也就是说最起码其中十二行《翁尊体帖》中的错乱应该与真赏斋失火后是否重新装裱无关。镌刻于明末的山西新绛县图书馆藏十二卷本《绛帖》中《翁尊体体》刻为:“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山”,对比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墨迹本《万岁通天帖》中的《翁尊体帖》,十二卷本《绛帖》中将第四行首字“山”连刻在第三行之末字(见图六方框中),这也就更明显地将王志的三行残帖(《翁尊体帖》)与王羲之九行残帖(《郭桂阳帖》合二为一了。)]

图六 山西新绛县图书馆藏十二卷本《绛帖》之《郭桂阳帖》↑
八,《万岁通天贴》的正确排序应该依次为: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
第三帖,王羲之《郭桂阳帖》,草书;
第四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
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帖》、《在职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得柏酒帖》,行草书;
第九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
第十帖,王志《翁尊体帖》(三行),行草书;
第十一帖,王志《汝比帖》,草书。
(按:王志的《汝比帖》为本《万岁通天贴》压轴之帖。)
《万岁通天贴》重新排序、如下图:↓

↓

↓

↓

↓

↓

↓

↓

↓

↓

↓

图七 《万岁通天帖》(重组图)
注:
[1] “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此语原出自唐代张彦远《法书要録》卷四“张怀瓘《书仪》”,此《书仪》被我论为是属于唐人假托张怀瓘,故在此称作“唐人《书仪》”,详见本人《还原真正的中国书法史——由张怀瓘 <书断>而引发的各书体称谓及其源流探究》(上)一文。
[2] 详见本人《神龙本<兰亭序>与智永及其书法之艺术价值》、《王羲之会不会写标准楷法的行、楷书,王羲之行、楷书类通辨》等文。
[3] 网络百度,“书法易”2022年9月27日19:00。
[4]《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一七五九页。中华书局,1974。
[5 ] 这个问题无论是因为王羲之楷书没有流传下来还是其后人王僧虔、王慈、王志不屑学王羲之《姨母帖》那种“野鹜体”楷书,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王羲之楷书并不是如唐人乃至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样,这而也恰好吻合于南朝宋.虞龢《论书表》中“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之记载。也就是说所谓的“王羲之特善草隶”之记载,其中“隶”字不是指的楷书而是隶书,详见本人《还原这种的中国书法史由张怀瓘 <书断>而引发的各书体称谓及其源流探究》及《王羲之书路历程及其书法基因密码》等文。
[6] 网络维基文库电子版《梁书》,卷二十一《王志传》。
[7] 张怀瓘《书断》卷中“吴.皇象”条:“抱朴云:书圣者皇象”。
[8]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下),卷四十八,第503页。
[9] 详见 本人《王羲之会不会写标准楷法的行、楷书,王羲之楷、行、行草书类通辨》、《各大馆刻本中的非王羲之帖(误收、假托伪造)》等文。
[10] 详见本人《各版本<十七帖>及各大舘刻本之优劣比较》一文。文本所引用王羲之墨迹本均为唐代钩摹本(响搨本)。以下传世王羲之墨迹本均被我证伪:《日本藤井有邻馆藏墨迹本王羲之<袁生贴>辨伪》、《墨迹本王羲之<游目帖>辨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王羲之<平安三帖>辨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辨伪》、《上海博物馆藏墨迹本王羲之<上虞帖>、天津博物馆藏墨迹本王羲之<干呕帖>辨伪》、《清宫旧藏墨迹本王羲之<告姜道帖>辨伪》。
[11] 王羲之《飞白不能帖》又名《飞白帖》,3行,19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澄清堂帖》、《星风楼》、《宝贤堂》。
[12] 朱碧莲详解《世说新语》(下),617页。
[13] 王羲之《运民帖》:“运民不可得。而要当得,甚虑叛散。”《淳化阁帖》卷八。
[14] 王羲之《此郡帖》:“此郡之弊,不谓顿至于此。诸逋滞非复一条。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吾无故舍逸而就劳,叹恨无所复及耳!夏人事请托,亦所未免。小都冀得小差,顷日当何理。”《大观太清楼帖》卷八。
[15] 王羲之《百姓帖》:“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此时既不能开仓庾赈之,因断酒以救民命, 此有何不可。而刑犹至此,使人叹息。吾复何在,便可放之,其罚之制,宜严重,可如治日,每知卿同在民之主。”《澄清堂帖》孙氏本。
[16] 王羲之《独坐帖》;“知彼乃尔。切切。汝乃独坐,但有忧邑。悬远,不能得遣人。且吾无复久意,果去,当南视汝等也。”《大观太清楼帖》卷八。
[17] 王羲之《告誓文》也称《誓墓文》,出于《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晋书》第七卷,第二一0一页),何法盛《晋.中兴书》则载为:“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慨然称疾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二月九日……”(黟县汤球辑本,广雅书局,晚清。)
引用书目(及文章)
传统文献:
(南朝.宋)刘义庆着、(齐梁)刘孝标注、朱碧莲详解《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唐)褚遂良等编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
(唐)张彦远《法书要録》,范祥雍点校,启功参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唐)张怀瓘《书断》,石连坤评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
近现代部分:
(王东亭)《还原真正的中国书法史——由张怀瓘 <书断>而引发的各书体称谓及其源流探究》。
(王东亭)《神龙本<兰亭序>与智永及其书法之艺术价值》。
(王东亭)《王羲之书路历程及其书法基因密码》。
(王东亭)《王羲之会不会写标准楷法的行、楷书,王羲之楷、行、行草书类通辨》。
(王东亭)《各版本<十七帖>及各大舘刻本之优劣比较》。
(王东亭)《王羲之之品性、处世哲学及其书法之间的关系》。
网络资料
网络维基文库电子版《梁书》,卷二十一《王志传》。
网络百度,“书法易”2022年9月27日19:00。
图版出处
图一《万岁通天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图版来自于网络百度:“《万岁通天帖》全集高清大图”。
图二.1(同上)。
图二.2(同上)。
图三.1(同上)。
图三.2(同上)。
图四.1(同上)。
图四.2(同上)。
图四.3(同上)。
图四.4(同上)。
图四.5(同上)。
图四.6图版来自于《万岁通天帖》原尺寸1:1高清复制品。
图五.1图版出处同图一。
图五.2王羲之《省别帖》(《远宦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频有哀祸帖》,日本前田育德会藏;图版来自于陈钝之主编《王羲之(一).墨迹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郭桂阳帖》,图版出处同图一。王羲之《二谢帖》,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舘藏,图版来自于网络百度“王羲之《二谢帖》高清大图”。王羲之《告姜道帖》、《盐井帖》、《昨故遣书帖》、《飞白帖》,图版来自于《祖拓<澄清堂帖>孙氏本》,镰田博编辑、藤原楚水监修,,日本省心书房,昭和五十二年七月一日发行。王羲之《邛竹杖帖》、《朱处仁帖》,图版出自于《<十七帖>二种.东晋.王羲之》之山野本《十七帖》,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株式会社二玄社发行,1988年6月10日出版。王羲之《行穰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图版来源同上《频有哀祸帖》。王羲之《得示帖》,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舘藏,图版来自于网络百度“王羲之《得示帖》高清大图”。
图五.3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4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5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6-1王羲之《游目帖》,《澄清堂帖》孙氏本,出处同上。
图五.6-2王羲之《丧乱帖》,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舘藏,图版来自于网络百度“王羲之《丧乱帖》高清大图”。王羲之《忧悬帖》日本前田育德会藏,“王羲之《忧悬帖》高清大图”。王羲之《省别帖》(《远宦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版来自于网络百度“王羲之《省别帖》高清大图”。王羲之《虞义兴帖》,图版来自于《澄清堂帖》孙氏本,出处同上。
图五.7王羲之《省别帖》(《远宦帖》)图版来源同上《频有哀祸帖》,其余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8王羲之《家月末帖》,图版来自于《澄清堂帖》廉氏本,日本玄美社,书学院出版部,昭和五十二年五月三十一日发行,《澄清堂帖》.第三期第一辑。其余图版同上。
图五.9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10王羲之《郗司马帖》,图版出自于,安思远本王羲之《十七帖》,杨汉卿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知足下帖》,图版出自于山野本《十七帖》,出处同上。伏想清和帖》、《中朗女帖》,图版来自于《澄清堂帖》孙氏本,出处同上。王羲之《得书帖》,图版出自于《澄清堂帖》廉氏本,日本玄美社,书学院出版部,昭和五十二年五月三十一日发行,《澄清堂帖》.第三期第一辑。
图五.11王羲之《大都帖》,图版出自于《澄清堂帖》廉氏本,出处同上。《诸怀帖》,《澄清堂帖》孙氏本,出处同上。
图五.12王羲之《速还帖》,图版出自于《澄清堂帖》(宋拓邢侗旧藏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国法帖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辑,启功主编,《中国法帖全集》第十册,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贤内妹帖》、《足下散势帖》,《澄清堂帖》孙氏本,出处同上。
图五.13王羲之《伏想清和帖》,《澄清堂帖》孙氏本,出处同上。
图五.14王羲之《转佳帖》,《澄清堂帖》孙氏本,出处同上。、
图五.15-1王羲之《大报帖》,日本私人藏。图版来源均同图五.2《频有哀祸帖》。
图五.15-2王羲之《尊夫人帖》、《雨快帖》、《谢生帖》、《夜来腹痛帖》、《旃罽帖》、《司州帖》,《澄清堂帖》孙氏本,出处同上。《七十帖》,安思远本王羲之《十七帖》,出处同上。
图五.15-3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16-1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16-2王羲之《乡里人帖》、《周常侍帖》、《儿女帖》、《执手帖》、《谢生帖》、《八日帖》,《澄清堂帖》孙氏本,出处同上。《郗司马帖》,安思远《十七帖》,出处同上。
图五.17-1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17-2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18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19图版出处同上。
图五.20图版出处同图五.2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图五.21图版出处均同上。
图五.22王羲之《小大佳帖》,《澄清堂帖》廉氏本,出处同上。《运民帖》,《澄清堂帖》孙氏本,出处同上。
图五.23王羲之《宅图帖》,《澄清堂帖》廉氏本,出处同上。
图六 山西新绛县图书馆藏十二卷本《绛帖》之《郭桂阳帖》,图版来自于网络新浪博客[转载]北宋潘师旦《绛帖》(山西新绛县图书馆藏十二卷本),2015-04-2603:08。
http://blog.sina.cn/dpool/blog/u/1727414334。
原文作者:中国书法张铁民。
图七《万岁通天帖》重组图,出处同上。